近年来,我市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全市科技工作围绕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这一中心任务,积极开展区域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推及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以较短时间实现了区域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向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历史性转变,构筑起煤炭、绒纺、化工、电力、建材和农牧业产业化六大支柱产业,走出一条以区域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特色之路,整体科技工作走进自治区前列。到2002年底,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九五”以来,共实施科技项目274项,取得科技成果186项,授权专利290件,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我市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区域,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鄂尔多斯国家羊绒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绒纺、建材、生物制药重点行业建立3个博士后工作站,6家大中型企业建成国家和自治区及企业技术中心,规模以上企业建立了40多家技术研究中心,市及6个旗区进入全国全区科技工作先进行列,为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也应该看到,我市工业技术装备大多属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水平,信息化科技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科技投入和科技中介机构建设还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鄂尔多斯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首先要加快技术和装备的跨越式发展,这就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能源基地建设,以及能源高效利用转化和安全方面,鄂尔多斯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要成为与呼、包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跨越加快经济发展是我市新时期的历史重任和必然选择。
为此,按照鄂尔多斯市“四个超一”目标实施规划编制方案要求,为实现市委提出的“四个超一”目标,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根据市委、市政府“兴起新高潮 构筑新目标 实现新跨越”的宏伟战略构想,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改革、调整、创新、产业化”为指导统揽科技工作大局,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以技术跨越作为经济跨越发展的前提和动力,以科技创新提高产业高度化。必须坚持“三个结合”,即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面向市场的技术开发与适用技术推广相结合,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相结合;实现“两大转变”,即资源型经济向资源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规模型向规模质量型转变;突出解决“两大问题”,即科技投入和科技中介;完成一个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科技动力。
(二)主要目标(2004——2010)
1. 以为鄂尔多斯市经济跨越式发展服务为宗旨,以服务化、信息化、市场化、产业化为目标建立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区域和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
2. 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保障,以技术跨越提高产业高度化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机构和大学为依托,以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为纽带的全市技术创新体系。
3. 组织实施200项国家、自治区重点科技项目,取得150项科技成果。全市实施重大科技项目200项, 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率达到80%,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
4.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培育4个自治区级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培育和发展35家创新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10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产业技术进步和升级取得重大进展,到2010年,大煤田、大煤电、大化工、大能耗等支柱产业关键技术和技术装备达到本世纪初的水平,为将我市建成国家能源基地、高新材料基地、生态建设示范基地、生物制药基地、重化工基地、高载能能产业基地、绒纺工业基地和农畜林沙药材产品加工基地积极开展科技攻关重大专项行动,提高产业高度化。
5. 建设10个国家、自治区和市级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30个样板式农牧业专家大院,50个高标准苏木乡镇科技综合服务中心,500个农牧民专业技术协会, 每年组织1000名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全面实施“种子工程”,农作物良种推广面积、牲畜良种和改良种率、农牧业关键技术覆盖率均达到95%以上。
6. 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全市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单位达到100家。
7.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全社会对研究与技术开发(R&D)的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要达到1%;地方财政科技三项费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达到1.5%。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一般企业要提取5%、3%、1%的销售收入比例作为科技开发经费,并逐年有所增加。
8. 建立数字鄂尔多斯科技信息网络和科技成果转化网络平台。
9.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4-6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博士后工作站,培养和引进100名左右能解决全市重大技术难题的拔尖人才或学科带头人,300名左右技术创新人才,500名左右在全市各条战线起骨干作用的技术及管理人才。
二、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产业提高、人才资源为战略重点,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方针,着力解决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难题,把技术跨越作为经济跨越的前提,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支持重点行业的重点项目,加强技术集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高起点、高标准追踪和引进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力求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实现技术跨越,为产业高度化服务。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最新技术的同时,高度重视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一)大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瞄准国际国内新世纪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围绕全市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升级,加大技术引进高新技术力度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解决制约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共用性和关键性技术难题。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调整我市产业结构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关键。在共用性技术推广应用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新型工业,对传统产业进行嫁接改造。重点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工业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和企业管理系统(MIS),企业ERP管理系统,使全市工业领域信息化水平与国内 水平同步发展。同时大力推广先进的节能降耗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根据我市实际,选择能源高效利用及转化、新材料、生物技术、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作为我市发展高新技产业的优先发展领域,重点推进新材料、生物技术产业,建成国内知名的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和生物制药基地。
1. 能源高效利用及转化。立足我市丰富优质的煤炭和天然气资源,到2010年,煤炭产量达到2亿吨,天然气产能50亿立方米,电力装机容量达到2500万千瓦,产值达550亿元,形成沿黄河煤电群和鄂尔多斯能源谷。以香港海粤电力投资公司投资260亿元——煤电气化联产与洁净煤发电燃煤综合利用以及煤化工产品加工项目带动煤炭资源高效转化。以神华集团和伊煤集团为龙头,以煤液化和煤化工为主要科技攻关突破口,加快技术创新产业化,加快煤炭工业的三个转变和两个提高,尽快形成优势产业群。引进国内外超纯煤、洁净煤技术和焦煤制造技术,开发高品位优质洁净煤和焦煤,到2005年,全市焦炭焦粉产量达到800万吨,煤焦油、煤液化产量达到224万吨,使煤炭资源充分利用,提高资源转换水平和效率,建立国家煤炭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博士后工作站,建成国家西部煤炭深加工及其产业化研发基地。
重点开展的煤炭深加工科技项目:在引进国内外煤液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发挥地区优势,联合加紧中间试验,开发煤液化以及下游产品,经过提质加工生产汽油、柴油、石脑油、液化石油等成品油,并附带生产硫磺、尿素、聚乙烯、石蜡等煤化工产品;高品位优质洁净煤的伴生矿物石墨、腐植酸钠综合开发。
主要构筑以下产业链:煤——电——高载能产品——高载能下游产品煤——电——电石——PVC——粉煤灰利用矸石——电——氧化铝——电解铝硅铁——硅粉——金属镁。
2. 化学工业。引进南非萨尔斯公司和中科院煤化所先进的煤液化技术,形成1200万吨煤转油生产能力,联合开发先进的煤液化和汽化产品,开发成品油和煤化工下游产品;以苏里格天然化工公司,伊化、亿利集团为龙头,依托天然气、天然盐、碱、芒硝、日晒硝、元明粉、石油等优势资源,在巩固无机化工产品生产的基础上,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化工产业,加快向有机化工产品生产转化 , 拓展产业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减少环境污染,使化工行业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到2010年实现产值300亿元。
重点引进开发技术:化学生产工艺自动化控制DCS系统,盐、碱、硝分离技术,低压合成精甲醇技术,苯酚中压法生产技术等。新产品开发的方向:精细化工系列产品,有机化工系列产品,天然气化工系列产品,生物化工系列产品,煤化工系列产品。
重点科技攻关与产业化项目:新型食品添加剂碳酸氢钠的开发;精品水杨酸钠、水杨酸甲酯系列产品开发;超细硫酸钡、低铁硫化钠新产品开发;以无水硫化钠开发生产聚苯硫醚,多聚甲醛,乌洛托品,橡塑助剂;利用元明粉开发层状结晶硅酸钠;煤转油、煤转气、天然气合成甲醇、二甲醚、液化气、柴汽油、碳酸二甲酯、乙二醇等有机化工产品;利用有毒灌草开发植物农药;以甘草为原料,开发异甘草素、甘草黄酮等产品。
主要形成以下产业链:
煤——煤化工——煤化工下游产品
天然气——天然气化工——精细化工
天然碱——盐碱化工——精细化工
3. 高载能工业。着力延长高载能产业链,主要为煤炭转化为电力过程中的粉煤灰的利用;煤矸石发电过程中生产氧化铝、电解铝的技术攻关;硅电联产中的硅粉转化金属镁的技术攻关等。主要项目:80万吨/年捣固焦,煤矸石综合利用,100万吨/年硅电联产,100万吨/年电石,电解铝,硅钙、硅铁及深加工,结晶硅,硅铝合金等。到2010年形成300万吨以上生产能力,年产值达到150亿元。34.绒纺工业。以鄂尔多斯集团为龙头,带动绒纺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在人才、技术、装备和管理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抢占行业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创“鄂尔多斯”成为世界知名品牌,力争抢占世界1/3市场,年销售收入突破60亿元,引导世界羊绒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消费潮流。
引进和开发的主要技术包括: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自动编织和设计系统,羊绒纤维和其他仿羊绒纤维的多元混纺技术;国际领先的染色技术、后整理技术。同时引进检测、纺纱、织造、工艺设计、编织、染色等机电一体化先进设备。
新产品研究开发的方向选择:以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技术附加值为目标,研究原料构成多元化,纱绒结构多变化,织物组织结构复合化,生产工艺交叉化,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服用性能,实现羊绒制品系列化、时装化、休闲化、绿色化。重点突破的科技攻关与产业化项目:提高羊绒服用性能(防虫蛀、防缩水、防静电)的技术攻关;优化筛选染助剂,提高染色牢度技术攻关;羊绒羊毛与多种纤维混纺高支纱及针织产品开发;羊绒、羊毛混纺的防缩、可机洗衬衣系列机织产品开发;精纺纯羊绒轻薄系列制品开发;超薄电子提花、电子彩喷印花系列制品开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是调整我市产业结构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关键。根据我市实际,选择能源高效利用及转化、新材料、生物技术、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作为我市发展高新技产业的优先发展领域,重点推进新材料、生物技术产业,建成国内知名的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和生物制药基地。
4.上湾能源高效利用及转化高新技术园。立足我市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以煤液化和煤化工为主要科技攻关突破口,加快技术创新,尽快形成优势产业化,到2010年能源高效利用及转化的高新技术产值达到170亿元。25. 新材料及其产业。要立足高岭土、石英砂、石膏、方沸石、膨润土、白垩土、陶土、铁、铜、锌、锰等资源,以蒙西高科技工业园和乌审旗苏里格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要基地,发展新材料工业。
——蒙西高科技工业园:初步建成以非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功能复合材料为主的高新材料研究和产业化基地,到2010年新材料产值实现70亿元。纳米材料:以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为 技术依托,进行产学研联裕饕τ谩俺亓Ψā奔际酢⒏哐咕际酢⒊讣庸すひ盏龋擅准犊帕7墙鹗舨牧希擅住⒀悄擅住⑽⒚准冻阜厶逦藁墙鹗舨牧稀?BR> 重点攻关与新产品开发:纳米轻质碳酸钙;超细超白高岭土纳米级氧化铝、氧化锌、氧化锂;钛铝化合物,镍铝化合物、铁铝化合物;贮氧材料;将粉体学原理引入水泥性能研究,规模化生产高性能水泥。
有机高分子材料:与复旦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北化工大学、中科院大连物化所等联合研究开发:高性能工程塑料,高分子膜分离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高档外墙涂料。高性能复合材料:与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共同研究开发: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高性能金属基复合材料和高性能陶瓷基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开发利用我市高岭土、石膏、石英砂、方沸石等富集资源为重点,对行业现有水泥、陶瓷等企业,进行以稳定提高产品质量,不断开发新产品,实现产品升级换代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和创新。
新产品开发的方向与技术引进的重点:引进开发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等生产工艺技术及光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重点科技攻关与产业化项目:煤矸石开发生产高分子冰晶石和硫酸铝的技术攻关;煤矸石生产高性能水泥;高纯超细高岭土的技术开发。
——苏里格高新技术园:依托大连理工大学、清华大学、西安华兹建材研究所、中科院大连化学所等,重点进行方沸石资源的综合开发,风积沙的工业化利用,非金属矿资源的综合加工等项目的技术攻关与产业化开发,把该区初步建成自治区级高新材料工业基地。2010年,园区实现产值50亿元。重点科技攻关与产业化项目: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新型防水建筑材料,建筑节能系列产品;工业污水、人畜饮水净化物理学研究开发;重金属离子提取技术攻关;煤系超白超细高岭土,耐碱玻璃,天然离子筛及橡胶助剂开发;囱水卤水提钾剂、石油工业催化剂、裂化剂的开发;利用风积沙制备微晶板材、空心玻璃砖等系列产品;制酒、果汁、糖业净化剂的开发;高档防火保温建筑材料开发;人工合成硅灰石及制品,绿色环保型涂料的开发;利用风积沙、石英砂生产人造花岗岩的技术引进与开发。
5. 生物技术及其产业。依托我市较丰富的药材资源,以亿利高科技生物制药工业园和蒙药研究开发基地为主要载体,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亿利高科技生物制药工业园区:以北京亿利生物工程研究所、内蒙古医药研究所为技术依托,以开发基因工程药物为龙头,同时开发纯天然植物药,促进我市中药材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现有产品的升级换代。 2004 ——2010期间工业园完成GMP改造,利用高新技术,开发新特药,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中药有效成分,开发系列产品,亿利集团中蒙药科技产业化项目新增产值9.19亿元,300万盒肌钙蛋白I/CK-MB胶体金联检试剂盒项目新增产值1亿元,金驼药业集团1000吨植物农药项目新增产值3亿元,到2010年产值实现60亿元,把园区建成国家级生物技术开发应用基地。重点开发的高科技产品:甘草系列产品深加工(包括甘草酊、甘草甜素、甘草黄酮、甘草双胺盐等);基因药物(包括抗菌蛋白、冠心病基因、心肌梗塞试剂盒,组织蛋白,溶栓蛋白,奶牛性别鉴定,牧用精子分选等);新药(包括康瑞颗粒,蛾芸生宝液,NR—3,2C—13胶囊等)。
——蒙药研究开发基地。采取科、政、企联动的运作方式,改革蒙药研制与新产品开发的经营管理体制,亿利资源集团投资1亿元建立“鄂尔多斯蒙药研究开发基地”,带动蒙药产业化开发。建立蒙药野生自然保护区和人工栽培蒙草药圃,建立蒙药种质资源库;对已获科技成果的12种疗效显著的蒙药方剂,进行优选,申请新药品证书,获得“准”字批号;应用生物技术开发现代蒙药剂型,加大宣传力度,扩大销售范围,提高知名度。
(二)推进农牧业科技革命
围绕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战略目标,从全市农牧业产业经济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实际出发,建立沿河高效农牧业经济增长带,实施“四个一”现代畜牧业示范工程,在全市实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青贮、舍饲科技行动,重点建设10个国家、自治区和市级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在示范园区(基地)建设上,加强技术集成,重点运用生物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在科技攻关、试验示范和成果推广三个层面进行突破,创出不同类型的样板,发挥其辐射效应,带动全市农村牧区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实现由传统农牧业技术向现代农牧业高新技术的转移,由农畜产品产量粗放型技术向质量效益型技术转移,由单向农牧业生产技术向产业化集成技术转移,推进农牧业科技革命,加快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过渡。
1.以农畜林沙产品加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到2010年,预计新增产值153亿元,新增增加值66亿元。其中,内蒙古嘉南油脂公司3万吨葵花籽深度综合加工开发项目新增产值64亿元,亿利集团5000吨菊芋粉、6000吨低聚果糖菊芋综合加工项目新增产值10亿元,宏业、天骄人造板公司高密度纤维板新增产值25亿元,亿利、东达等肉联新增产值30亿元,内蒙古大草原乳业新增产值25亿元,东达沙柳造纸新增产值2亿元,新昀沙棘系列产品新增产值2亿元,青贮产业400万吨/年新增产值4亿元。
2. 建设鄂尔多斯防沙治沙科技示范区,实施生态建设产业科技工程。我市的生态治理的重点是风蚀沙化区和水土流失区。为给两类治理区提供治理样板,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建设两个生态治理科技示范区,在区内进行综合治理,并与产业化开发紧密结合,通过“逆向拉动”,促进治理步伐的加快。
(1)风蚀沙化区生态治理与产业化开发科技示范区。以内蒙古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鄂尔多斯市林业治沙研究所等为技术依托,以亿利集团产业化治沙为龙头,在库布其沙漠腹地杭锦旗穿沙公路两侧延伸10公里为示范治理区,沿黄河建立百万亩甘草护河工程。重点实施的科技项目:穿沙公路沙害综合防治技术攻关;沙尘暴库布其沙源地治理研究;飞播优质牧草、围封补插甘草及灌木,建设生物药材基地;推广应用“飞播种子包衣剂”和“干水”技术提高沙漠地区造林成活率的技术攻关;沙漠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平茬复壮技术的推广应用;宏业高密度纤维板和东达蒙古王沙柳造纸系列新产品开发。
(2)水土流失区生态治理与产业化开发科技示范区。以中科院沈阳生态应用研究所等为技术依托,通过科(沈阳生态所)、政(市政府、东胜区政府)、企远郊牛┝瞎ス赜爰际蹩ⅲ凳耙坏厮那惫こ蹋丛诙でㄉ瓒醵嗨沟厍种首试捶庇;ず陀胖手置缁兀辉诖锲旌厩旌恿饔蚪ㄉ杷亮魇郴乐魏蜕车夭凳痉肚辉谧计旎仆凉帝智鹆昵ㄉ枧┠两岷闲退亮魇Х乐魏透咝┠烈挡凳痉肚辉诙な懈谧辞鹆旯帝智ㄉ杷亮魇Х乐魏陀胖仕橇仙痉肚辉诙ぁ几穸禾锝ㄉ枭肪痴斡胪恋馗纯咽痉肚Mü煌孛病⑼寥馈⒅脖恍痛嗳跎低车难萏婀媛杉暗骺赝揪堆芯浚谑匝槭痉肚⒏咝Ш托车娜斯ぁ⒆匀桓春仙低衬J剑纬啥嗵跎貌凳痉读矗顾亮魇ㄉ柘蜃试从行П;ず屠貌祷较蚍⒄埂?BR> 该区域重点实施的科技项目:鄂尔多斯丘陵沟壑砒砂岩区沙棘育种及高效益栽培技术攻关;适宜树种及苗木筛选、配置、处理技术推广;生物与工程防治措施结合的技术研究;干旱半干旱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研究;退耕还林还草模式研究;蓄水、集水、节水技术推广;干核果类、沙棘果实系列产品产业化开发。
3. 建设绒山羊、肉毛羊、农区畜牧业科技示范区,实施畜牧业产业科技工程。以建设优良牧草基地为基础,以实施畜牧业“种子工程”为核心,以培育绒山羊、肉毛羊新品系为重点,建设优质、高产、高效、舍饲、工厂化现代畜牧业。
(1)绒山羊科技示范区。以自治区畜科院、市改良站等为技术依托,在鄂旗建设阿尔巴斯白绒山羊舍饲养殖科技示范区。利用胚胎移植、冻精冷配等生物技术,培育和扩繁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品系,提高白绒山羊种质资源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形成具有世界级白绒山羊优势的种质资源基因库和优质种源基地。“十一五”末,白绒山羊只均产绒量达到0.6公斤。在该区选择的100户舍饲养殖示范户中,实施五个科技项目:阿尔巴斯白绒山羊选育技术攻关;多绒型白绒山羊选育技术攻关;绒山羊舍饲预混饲料研制及饲喂模式研究;舍饲绒山羊不同产业经济区优化棚圈研究;阿尔巴斯绒山羊基因库建立、胚胎移植、冻鲜胚生产及种质资源产业化开发。
(2)肉毛羊科技示范区。以西安杨凌科元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内蒙古农业大学等为技术依托,在鄂前旗建设肉毛羊优良品种舍饲养殖科技示范区。选择100个舍饲养殖示范户,采用胚胎移植、胚胎克隆、冻精冷配等生物工程技术,培育鄂尔多斯无角型细型细毛羊新品种,同时引进德国美利奴、英国道赛特肉毛兼用种公畜和鄂尔多斯细毛羊杂交,进行鄂尔多斯细毛羊二次改良,培育肉毛产量、品质好的新品种,全面提高肉毛羊种质基础。重点实施三个科技项目:即鄂尔多斯无角美利奴细型毛羊毛肉兼用型新品种培育;良种肉羊引进及改良;肉毛羊舍饲模式化技术研究与推广。
(3)农区畜牧业科技示范区。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在达旗大树湾建设农区畜牧业科技示范区。重点开发秸秆青贮利用及全价饲草料技术、肉牛、奶牛新品种的引进和繁育技术,农区畜牧业品种结构及良种育肥技术,现代化农区畜牧业模式研究,种植豆科牧草生产高蛋白饲料的研究。
4. 建设“菜篮子”科技示范区,实施设施农业产业科技工程。与中国农科院、河北省农科院和内蒙古农业大学进行合作,在达旗四季青农场建设“菜篮子工程科技示范园区”。主要解决六个方面的技术问题,即高效适用、节能温室和大棚的架构、材料优选建造技术以及温湿控制技术的示范;多功能温室、可持续利用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名优特稀蔬菜、花卉、瓜果和食用菌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优良品种的先进栽培技术应用和有机型无土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温室大棚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先进保鲜、贮运、加工和包装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大棚温室CO2气肥施用技术推广。
5. 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实施高效农业产业科技工程
与中国农科院、内蒙古农大、美国百事公司合作,在达旗解放滩镇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在达旗树林召镇四季青农场建成蔬菜科技示范园区,根据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和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标,突出解决四个关键技术问题。
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大力推广优质小麦、高蛋白饲用玉米、脱毒马铃薯、甜菜杂交种、星火花葵等新品种,研究与之配套的栽培技术。发展科技含量高的制种产业。依托内蒙古农科院、山东登海种业集团和国外制种公司提供的良种组合,采用模式化栽培技术,按照订单生产玉米杂交种、优质小麦良种及蔬菜、花卉优良品种。加强良种检测、加工处理、包装和销售,年制种面积达到20万亩,形成制种产业。应用现代高新技术,进行立体种植、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试验示范,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农业。
6. 建设特色种养殖业科技示范区,实施特色种养产业技术工程
特色种植业,主要指我市沙区和丘陵沟壑区天然或人工种植的麻黄、甘草、沙生野菜、中小苹果和干核果类等;特色养殖业,主要指适合我市养殖,且已形成一定规模的鸵鸟、肉兔、七彩山鸡、火鸡、肉鸽等。要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加大力度对特色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使其尽快形成我市的新型产业。以我市获得的国家科技成果“麻黄、甘草人工栽培技术”为基础,在鄂托克前旗建设“高产、高素、高效麻黄人工栽培科技示范区”与中国农科院绿棚公司合作在伊旗天成特种动物养殖场建设“特种养殖业科技示范区”,在恩格贝建设“沙漠鸵鸟养殖科技示范区”。以科技示范区技术、人才、成果的集成,带动辐射周边农牧民养殖户的发展。在技术引进和推广上,重点抓好:麻黄、甘草、沙生野菜人工种植管理技术;以沙生野菜为原料的沙生绿色食品开发;以中小苹果和干核果类为原料的系列食品、饮品和保健品开发。
(三)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市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发展位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将市直部门分散的信息资源按照市场机制进行优化配置,建设“鄂尔多斯科技信息中心”。以此为纽带,形成面向应用的软件平台技术、网络管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实现市、旗区、苏木乡镇、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社会中介服务组织联网,逐步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科技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政府行政管理、社会公益服务、企业生产经营要运用数字化、月缁际酰涌煨畔⒒椒ァC嫦蚬愦笙颜撸峁┒喾轿坏男畔⒉泛屯绶瘛8骷陡骼嘌R乒慵扑慊纬碳霸冻探逃?BR>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十一五”期间,突出抓住四个关键环节:用信息系统集成技术改造提升引进成套设备和组合加工设备的集成化、自动化水平;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企业技术开发流程的效率和工艺水平;用信息网络技术改造提升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用电子商务技术改造企业物流系统和采购销售系统。
(四)防灾减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依靠科技进步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带来的制约和压力,消除以破坏和毁坏生态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投资取向。在摸清我市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对经济开发活动的约束条件及承受能力的基础,建立数字化监测预报台网及防震应急预案,提出可持续利用和最佳发展的开发模型。解决因资源、能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问题。工业企业基本完成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工作,主要工业企业通过高新技术改造和环境管理现代化的实施,基本实现清洁生产。
三、政策措施
(一)转变职能,强化服务,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作用重大。
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迫切要求,按照适应西部大开发和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目标的迫切要求,切实转变职能,由微观计划向宏观调整转变,变“指挥式”管理为“服务式”管理,改善创新环境,优化服务职能。
1、建立科技示范项目服务推动体系。要始终坚持通过科技实验示范园区建设带动全市科技工作整体水平提高原则,加强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51”科技示范工程和“高原万里科普长廊”等科技示范工程建设,重点在充实内容、提高档次、增加效益、增强示范性等方面下功夫,使科技示范体系建设上新水平、上档次,增强辐射带动功能。根据技术创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重点,围绕产业化升级和农牧区经济结构的调整,集中力量抓好各类科技项目的储备和组织实施工作。通过实施科技实验示范项目,构建科技项目服务体系和推动体系,并纳入科技部门工作职责,形成项目筛选,专家论证,具体实施,跟踪服务的工作程序。建立全市科技项目储备库,建立科技重点项目前期基金500万元,经过调研论证,具备立项条件的科技项目每年要保持在50个以上。建立项目领导责任制,项目到人,责任到人,全方位服务,推动实施,力求实效。
2、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有利于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政策。主要包括财政税收优惠激励政策,鼓励高新技术发展政策,人才培养、引进、交流使用政策,创新主体间合作政策,科技型中小企业出口创汇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创新政策等。
3、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改革旧的科技投资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筹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优惠政策作扶持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新型科技投融资体制。建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100万元、发展高科技风险基金300万元和科技发展基金500万元。重点对高新技术项目和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中小企业创新项目给予引导性投入或贷款贴息。基金来源从市、旗区政府每年科技拨款中切出一块予以解决。
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股票市场,特别是创业市场融资。
逐步施行政府科技计划项目招标制度和科技评估制度。项目的组织管理采取课题制,追踪问效制,成本核算制和课题负责人制的管理方式。
4、建设功能齐全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要求,建立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形成信息服务、技术开发、成果转让、创业孵化、人才培训、资产评估、融资服务、技术经纪代理等综合配套服务的服务体系。全面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全市要建成9个生产力促进中心、8个常设技术市场,100个科技中介机构单位,制定优惠政策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与创业。
5、积极开展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大科技发展的招商引智力度,积极鼓励境外企业、科研机构来我市兴办独资、合资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同时鼓励国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直接进入我市企业,进行产学研联合。与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沈阳、西安等地的大院大所建立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和国内50个科研院所、大专院所进行产学研联合,成为我市的技术依托。“十一五”期间,力争完成30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引进或派出500名科技人员参与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6、保护知识产权要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和保护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搞好知识产权的宣传和普及,增强全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积极开发我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完善市级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组建市专利服务中心,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纳入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企业事业单位的专利工作,每年专利申请量新增60项,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优化配置科技资源,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关键措施,“十一五”期间,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重新构筑与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科技创新体系。深化四个调整(科技生产力布局、科技计划体系、科技政策体系、科技投资结构),实施三个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开放创新),打造四大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创业投资平台、条件保障平台、信息网络平台),建立两个机制(科技进步推动机制、监督考核机制)。
要加快市科研院所、旗区科技推广中心、苏木乡镇科技综合服务站的改革步伐,结合民营科技机构建设,构建新的多元化科技服务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科技服务机构向企业化转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全新的运作机制,通过市场增强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要加快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改革,改革后按非营利性机构进行管理的运作。
要通过政策引导、利益驱动和市场拉动等政策措施激活农口及各事业单位科技资源,调动科技人员为“三农”服务的积极性。
大力发展民营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要把大力发展民营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作为建立新型科研机构,推动科技人员进入市场,培育新的科技发展主体,增强科技发展活力的重要内容来抓,力争民营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各新增100家。在融资、风险担保、招投标参与政府科研项目等方面,享受与其他科研机构平等待遇,自治区和市两级创新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要大力支持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发展。
(三)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根据我市产业优势和产业结构现状,规划期间企业技术创新主要选择三种模式:即技术引进、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但从工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多数企业应以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为主,实力较强的企业要在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的同时,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加强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全市所有工业企业不管其所有制(包括国有控股、参股、民营、外资)的形式如何,都要建立企业技术研发机构。研发机构要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双边多边式合作机制,组成责任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实现产、学、研结合和良好互动,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要特别注意在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借鉴外力,提高自主开发创新能力。要重点抓好鄂绒、神华、亿利、蒙西四个产业的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建立企业研究开发投入体系,加大新技术的引进、新产品的开发、新工艺的应用力度,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产品更新换代。
建立企业内部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围绕企业关键技术攻关,关键设备引进,不拘一格引进“顶尖”人才,引进“顶尖”人才不仅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的兴起,而且还会带出一批人才。采取按技术入股、按要素分配的办法,实行更加优惠灵活的政策,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活人才。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科技发展的核心是创新,创新的关键是人才。要把建设一支数量足、专业精、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置于科技工作的重要位置,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人才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通过实施有效的人才政策,营造环境,创造条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全市大学本科以上的科技人员拥有量要在“十五”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5000人左右。
进一步加强对科技事业和人才开发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在全社会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要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人事制度,更新用人观念,“唯才是举、惟才是用”,建立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一是必须留住并使用好我市现有科技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二是吸引并聚集大批国内外我市急需的科技人才来我市工作,吸引人才方式要多样化。靠项目引进人才、靠政策引进人才、靠环境引进人才、靠待遇和灵活的方式引进人才。采取虚拟和客座的方式引进智力,“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使我市的科技人员队伍不断得到充实和提高。既要加速技术创新带头人与科技企业家的培养,也要加强科技管理和科技中介服务等人才队伍的建设;四是努力改善科技人员的研究环境和实验条件,增加科研经费,为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创造广阔的空间。
认真落实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到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开发、技术承包、成果转化活动,可以获得工资以外的额外报酬;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以技术和科技成果、专利入股,依法取得股权收益。
(五)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把科技事业发展规划落到实处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科技事业发展规划的各项目标和措施要依靠各级领导干部认真组织实施,各级 领导要把对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实施好科技事业发展规划作为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作为事关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成败的大事给予高度重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以现代二次技术应用保障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要大力普及科技知识,贯彻宣传《科普法》,努力提高各族干部和各族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在全市各级干部中开展经常性的学习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教育,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公众媒体加大对优秀科技人才、科技知识和科技成果的宣传,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深入人心,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对实现全市经济社会主要目标的巨大作用,把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作为每个干部的自觉行动。要加强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全社会兴办有关的公益性事业,并享受科普优惠政策法规;鼓励专家学者走向社会著书立说,宣传科普知识。
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文化水平,力争到规划期末,全市旗区、局科级领导及大中型企业的主要领导普遍达到大学本科以上学历,部分达到硕士、博士学历。乡村级主要领导多数达到中专或相当于中专学历,部分达到本科学历。
各旗区、各部门、各大中型企业都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科技发展计划,要建立严格的监督考核奖罚制度,加大科技执法力度,使科技事业发展规划真正落到实处,为我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完成二次创业战略目标做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