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儿童的发展对于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市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市全面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受教育水平和福利水平,保护儿童权益,优化儿童成长环境,推动公共政策、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向儿童倾斜,进一步促进全市儿童健康成长,推动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2018年,为全面、及时监测和反映我市儿童发展情况,分析妇女儿童发展的趋势,查找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我市对儿童纲要监测统计工作进行了认真布置、数据收集、资料整理和数据分析。现将儿童发展纲要监测分析如下:
一、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发展,儿童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2018年,我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8.15万元,比上年增加0.79万元,同比增长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6834元,同比增长7.5%;农牧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18289元,同比增长9.3%。社会事业投入明显加大,百姓收益面不断扩大。政府财政拨发医疗卫生经费34.63亿元,比上年增加0.45亿元,同比增长1.3%。
二、儿童发展状况
(一)儿童与健康
我市相关部门对儿童保健非常重视,为降低儿童死亡率,不断完善医疗硬件设施,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全市婴儿死亡数72人,同比减少14人,下降16.3%;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90人,同比减少14人,下降13.5%;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84.45%,同比提高6.71个百分点;卡价苗、百白破、脊髓灰质炎、麻疹、乙肝、流脑、乙脑、甲肝等疫苗平均接种率达到99.3%。
(二)儿童与教育
1.我市学前教育资源及在园幼儿数实现稳步增长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学前教育投入,拿出比较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各旗区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各有特色、均衡发展、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全市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及在园幼儿数实现稳步增长。2018年全市幼儿园187所(其中,城市公办幼儿园100所,农村公办幼儿园87所),累计比上年增加了4所,同比增长2.2%;随着人口基数及二胎政策开放,全市在园幼儿数接近10万人,达到9.79万人,比上年增加0.46万人,同比增长4.9%(其中,女童44687人,占比45.6%)。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7.2%,同比提升0.7个百分点。
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人数逐渐增加 2018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人数达到206856人,同比增加13960人,增长7.2%。其中,女生101924人,同比增加8780人,增长9.4%,占比49.3%;少数民族学生17091人,同比增加828人,增长5.1%,占比8.3%。小学在校生数155190人,同比增加12092人,增长8.5%,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保持100%;初中在校生数51666人,同比增加1868人,增长3.8%,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3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
我市特殊教育在校学生数1153人 我市不断加大特教事业投入,让残疾人获得有价值、有尊严的生存和生活渐成共识。目前全市有公办特殊教育学校3所,其中1所在建。2018年,特殊教育在校学生数1153人(含随班就读),比上年增加165人,增长16.7%。这些特教学生有包括盲聋、肢残、智力障碍、自闭症及情绪障碍等等残疾情况。近年来,有多名学生成功走上就业岗位,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三)儿童与福利
我市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消除贫困,保护处于困境中的儿童,解决他们最为关心的安居、就学、就医等问题,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儿童的根本利益。2018年,全市成立儿童福利机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和开展残疾儿童康复的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数分别为1个、1个和10个。
(四)儿童与环境和法律保护
随着我市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儿童的服务设施也在不断完善。2018年,我市不断加大对城市绿化、污水净化、垃圾处理以及农村供水、自来水、卫生厕所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城乡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其中,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1%,同比提高0.2百分点;城市污水处理率98.2%,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9%,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重达87.9%,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2.8%,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4.1%,与上年持平。此外,我市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方针和打击与保护并重的原则,把侵犯与拐卖儿童等违法犯罪活动,作为“严打”惩治的重点,有效地遏制了暴力侵害儿童和拐卖儿童犯罪的势头,维护了儿童的合法权益。
三、纲要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婴儿几项指标需有效控制
从数据看,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比上年分别提高了0.09、0.29个千分点。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和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比上年分别提高了0.25、0.22和1.71个百分点。
(二)经济社会的发展给儿童事业带来新课题
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事业的稳步推进为儿童事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也在不断转变,出现离婚率上升,单亲、无亲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并已形成较大的群体。这些单亲、无亲学生失去父母应有的监护与关爱,容易遭受生活上、心理上的压力,儿童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也会随之改变,容易偏离社会正常轨道,给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业造成很大的影响。
(三)儿童成长面临新挑战
当前,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开发潜能、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但互联网上色情、暴力内容的大肆传播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等造成的不良影响令人堪忧。另外,由于城市生活节奏加快,父母陪伴和关心孩子的时间减少,单亲家庭的增加和隔代扶养等现象引发的儿童心理障碍、心理疾病,需引起重视。
四、儿童事业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继续执行有效措施,降低婴儿出生及儿童缺陷、死亡发生率
建立政府主导、专家支撑、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的长效工作机制,积极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工作,降低出生缺陷和死亡发生率。进一步加强儿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重点做好高危儿和营养性疾病的筛查与管理,重视高危新生儿访视、疾病防治和保健资料统计及各类报表上报工作,做好母乳喂养、婴幼儿家长科学喂养知识、婴幼儿疾病综合防治和儿童安全知识宣传,做好高危儿童社区健康教育工作。
(二)进一步提高儿童教育水平
要继续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教育投入,改革教学方式,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要通过引进人才、学习进修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学历层次;要加强岗位培训、知识更新,不断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要重视加强家庭教育的管理和研究,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一体化,确保儿童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要进一步重视适龄流动儿童和困难家庭儿童的入学问题,使他们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
(三)构筑学校、家长、社会三结合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网络
一是应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学校老师与学生家长应定期对学生情况进行沟通,特别要加强关心帮教“不良学生”。二是学校应当加强与学校所在地的公安部门和社区的沟通与联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让在校青少年有安全感,并防止青少年犯罪的发生。三是学校应加强与相关执法部门沟通,加大法制宣传力度,不定期邀请相关执法部门就案说法,提升法制宣传的效果。
(四)优化儿童成长环境,促进儿童情操教育
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深化生态城区创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落实校园安全防范工作长效管理,净化校园周边环境,营造学校周边宁静、祥和、文明的社会环境。增加儿童校外教育、文化、科技、体育、娱乐等设施建设,拓展社区对儿童校外服务、管理和教育功能,强化各类儿童活动场所管理,提高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