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全市生态环境事业发展乘风破浪、凯歌前行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兄弟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市民的关心参与下,我们感恩奋进、实干担当,切实肩负起自治区赋予我们“建设美丽内蒙古先行区”的新时代使命,内外兼修全面打造美丽“暖城”,既保持了暖城“高颜值”质量,也提升了暖城“好气质”。
“高颜值”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绘就“绿水青山”画卷。全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2%,连续十一年没有发生重污染天气,蓝天白云成为城市常态,市民尽享清新空气。我市大气污染防治和减污降碳协同创新等特色工作受到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全市21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两年保持100%,城镇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标率100%,“看得见”清澈河湖成为暖城靓丽的风景线,“看不见”的纯净水源保障着全市人民的饮水安全。
第二,形象提升备受瞩目,绽放“美丽暖城”光彩。圆满承办全国第二次“地球一小时”中国主场城市活动、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管理现场会、全国“无废城市”建设现场会、全国首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形势会商与协调监管工作调度会,获得国内外多家主流媒体报道,总曝光量突破30亿次,美丽暖城形象深入人心。2024年六五环境日前,国内动态清样全面讲述了鄂尔多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的各项举措。配合生态环境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拍摄完成大型纪录片《行进中的美丽中国》《全球冷暖中国之道》,鄂尔多斯绿色发展转型经验引领全国。
第三,绿色品牌享誉全球,展现“生态高地”风貌。2024年10月26日,我市受邀参加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并在大会上荣获全球第二批“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与法国巴黎、美国西雅图、德国柏林等国际知名城市共同被评选为“自然城市”。乌兰木伦河继无定河后成为我市第二个入选全国美丽河湖的优秀案例。入选2024年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名单,推动“环境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提升居民环境健康素养。2024年10月7日-9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第一次基层调研在我市开展,参与调研的各国委员盛赞在鄂尔多斯看到了沙漠中的未来之城,并在调研结束后向丁薛祥副总理汇报了调研情况,丁薛祥副总理对内蒙古大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精神面貌大加赞赏。
暖城的美丽形象日益深入人心,我们同时坚持塑造好“五种气质”,为美丽暖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保持久久为功的“坚毅气质”。一年来,我们实施污染防治攻坚任务1307项,按月打分排名,为各旗区和市直部门戴上了“紧箍咒”,形成你追我赶、竞相作为的良好氛围,推动蓝天、碧水、净土成为全市人民共享的生态福祉。我市在2023年度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排名全区第一。
蓝天保卫战方面,强化协同治理,空气质量再提升。积极构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体系,全市643个粉状物料堆场均实现全封闭管理,铁合金、焦化、水泥、电解铝行业全部达到国家特别排放限值要求,电力行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我市在2023年度乌海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考核获得“三城区”第一名,蒙西、棋盘井工业园区分别获“六园区”考核第一名和第二名。PM2.5浓度在20ug/m3以下,百姓能呼吸上新鲜空气。
碧水保卫战方面,注重综合治理,守护河湖安澜。建立预警机制为流域水体治理注入新动力,将水污染防治难点纳入攻坚任务,倒逼水环境质量提升。全域排查入河排污口,“一口一策”整治档案全覆盖,纳入整治范畴的113个排污口全部整治完成。全市12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污水处理率高达99.45%。持续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建立用水安全保障机制。百姓能喝上干净的水。
净土保卫战方面,坚持精准施策,保障土壤安全。81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实现自行监测和隐患排查全覆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新增完成27个行政村环境整治任务,累计达到461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2%,提前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十四五”32%的指标,无农村黑臭水体。全市土壤生态环境安全稳定,切实保障老百姓“吃得放心”。
二是强化执法监管能力,秉持公正严明的“肃正气质”
开展“雷霆斩污”百日攻坚、清废行动、打击第三方环保机构弄虚作假等多次专项行动,查处各类生态环境违法案件271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550个,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获评全国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集体。生态环境执法是一场全民参与的保卫战,我们的执法人员冲锋在前,用严格的执法为公众树立榜样,全年受理“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440件,全部按时限办结,有效维护了群众生态环境利益。此外,我们在全市232家重点排污单位和88家非重点排污单位的排口安装1300余套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实时监控企业污染排放情况。在全市723家重点排污单位和水源地、自然保护区设置监控点2024个,为非现场执法提供了强大支撑。
三是推进示范试点建设,发扬守正创新的“先锋气质”
我们全面对标先进发达地区和国家试点、示范,不断在生态环境领域探索创新,提升全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无废城市”建设成效斐然,80个固废治理项目建成达产,投资超110亿元,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从2020年的37.45%大幅提升至目前的71.21%。
国家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圆满收官,形成一系列可推广、可复制的管理、技术、工程模式,在年度考核中排名全国第一。
国家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初具规模,伊旗、乌审旗等地煤矿已全面实施高盐水深度处理工程,初步形成煤化工高盐水、矿井水循环利用模式。
国家碳监测评估试点突破创新,探索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碳监测设备,为全国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体系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国家噪声污染防治试点顺利完结,康巴什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定全部完成,有效控制噪声污染,提升环境噪声管理水平。
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全面启程,立足“煤炭+”资源禀赋和能源化工等产业特点,聚焦能源、工业、交通、生态建设等重点领域,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实践。
四是服务企业便利群众,彰显以民为本的 “公仆气质”
积极推行生态环境“差异化”执法监管,创新性开展生态环境轻微违法首违不罚,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四张清单”,鼓励支持失信主体重塑信用。将172家信用评价A级企业纳入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以非现场方式为主开展执法检查。开通“绿色通道”暖企服务,在环评审批手续办理前端帮助企业协调解决政策技术问题,审批材料电子化提交、审批流程在线处理,216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报告表全部在承诺期限内办结。在自治区营商环境评估中,我局牵头的“城市生态环境指标”连续四年排名全区第一。上线“暖城碳惠”微信小程序,打造个人碳账户,实现绿色低碳行为量化,建立碳普惠激励机制。
五是聚焦重点问题整改,磨炼攻坚克难的“担当气质”
中央、自治区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是一场硬仗,我们迎难而上,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啃下“硬骨头”。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25项问题已完成整改15项,2021年—2023年国家和自治区黄河流域警示片披露的29项问题完成整改28项,乌审旗查干淖尔湖治理成效、伊旗金峰寸草塔矿区生态修复成效、棋盘井违规取水用水整改成效被中央环保督察办选为正面典型案例进行报道。圆满保障第二轮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我市的278个信访案件已办结247件,办结率89%,群众的生态诉求得到积极回应。
2025年,市生态环境局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坚决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在暖城绿色发展的道路上,绘就更加绚丽的精彩画卷。衷心希望广大市民朋友更多地参与到我们的工作中来,为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与我们一起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