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全市科技人不懈奋斗、挥洒汗水的一年,也是满载而归、成就斐然的一年。我们深入实施科技“突围”工程,全力打造全国一流创新生态,建设新质生产力场景应用创新城市,科技创新工作不断攀高向新,出台“科技新政30条”2.0版,蝉联国家城市创新能力百强,市科技局主要负责人荣获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有效优化创新环境、汇聚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实现凝新聚能、质效双升。下面,用一组数字,报告一年来的工作。
第一个数字是“0”,推动技术攻关从“零”突破、填补空白,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国际上首次打通生产高品质绿色航空燃料全技术链条,建成生物质制航煤—加氢异构万吨中试项目;我市产出的煤基航天煤油首次应用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助力摆脱航天领域对传统石油资源的过度依赖;世界首创煤加氢气化技术落地应用,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开辟了新路径;全球首台千标方级方形插片式带压制氢系统下线,为低能耗、高效率制备绿氢提供了全新解法;万吨级高铝粉煤灰/煤矸石提取铝硅氧化物及铝硅合金项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大宗固废高质化利用和保障我国铝工业资源安全提供了新途径;我国首台大功率氢能火车即将应用。转化落地CO2加绿氢制备绿色航煤、合成气一步法制芳烃、年产2万吨硅碳负极材料、百MWh级工业热储能项目等重大科技成果,科技创新正在引领产业升级与变革。
第二个数字是“1”,各项科技工作争创“一”流、勇夺第一,当好自治区科技创新的主引擎、突击队。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达到53.2亿元,增长20.6%,对自治区R&D投入增长贡献率达到48.9%,居全区第一。1-11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总额81.5亿元,居全区第一。出台《化工中试基地和中试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全区第一个。《推进新型研发机构集群建设》改革案例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市域案例,是全区唯一获奖市域案例。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成立全国第一家从事地下氢气氦气资源勘探开发的企业,深部煤层气勘探、零碳机场项目取得重要进展。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内蒙古研究院三项成果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2024年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鄂尔多斯实验室插层定向碳纳米管的宏量制备方法及应用获中国石化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全年新增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家、企业研发中心57家,建设新能源研究院、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院。
第三个数字是“10”,聚力成果转化笃行“实”干、务求实效,推动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建成人才科创载体10个,鄂尔多斯人才科创中心及北京、深圳、上海、雄安“飞地”5个人才科创中心,有效链接鄂尔多斯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创新资源;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5家,汇聚顶尖科技人才。打造成果转化载体10个,建设鄂尔多斯现代煤化工创新技术中试基地、鄂尔多斯实验室—准格尔中试基地、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3个中试基地,新增自治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自治区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5家。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亿元,“蒙科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持续壮大,建立6家区外合作机构。实施市级“揭榜挂帅”项目10项,组建10个创新联合体,由企业出题,高校、科研机构答题,开展协同攻关。兑现年度科技创新奖补政策2.67亿元,累计兑现奖补资金超10亿元。
第四个数字是“100”,科技人才与项目“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创新活力充分迸发。全年近百名院士来访,举办高规格科技论坛15场。引进鄂尔多斯第1位外籍院士朴哲范。各重点新型研发机构年内引进科研人员近200名,硕博占比达92%。开展企业家与科学家“握手”行动近百次,实施合作项目114项,项目投入总金额超9亿元。建立“科技副总”和“产业教授”交流机制,6家企业与7名“科技副总”精准嫁接。2人获第六届全国“杰出工程师奖”。鄂尔多斯已成为人才纷至沓来的科创暖城。累计立项实施市级科技项目150项,支持资金1.73亿元。其中,实施医疗健康等民生领域项目48项,较2023年增长65%。争取国家、自治区级各类科技项目56项、项目资金1.58亿元。我市氢能点位被纳入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重点点位,获批自治区重点项目6项。全年登记科技成果170项,再创历史新高。
第五个数字是“1000”,“千”方百计、步履不停,助推企业创新发展。持续深化“双倍增”行动,全市科技型企业数量突破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700家、330家,新增自治区科技领军企业2家、总数达到5家。深入推进“三清零”行动,挖掘企业创新潜能,全市有研发投入、有研究机构、有科技成果的规上工业企业新增50家、达到281家。企业享受年度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优惠40.67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10.82亿元。全年面向企业、科研院所组织各类培训14次,累计服务4800余人/次,集中开展两轮“四下基层”现场办公,深入企业生产科研一线,范围覆盖全部旗区、园区。
第六个数字是“10000”,全社会“万”众创新促发展,万众一心谋科技,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氛围。471位科技特派员,赴农村牧区一线开展服务超万次。仅市级科技特派员推广新技术345项,引进新品种1189个,培训农牧民6万5千余人次,服务农牧民4万余户。成功举办第二届“鄂尔多斯杯”创新创业大赛,已有20个市外获奖项目在我市落地。全面强化科普工作,深入开展院士进校园、科技大讲堂等活动,获科技部全国科技活动周及重大活动表彰。实施科普能力提升项目60项,支持资金1392.55万元,建成自治区科普示范基地8家,打造校园科普阵地23个。东胜区第一小学代表队荣获全国科学实验展演汇演活动一等奖和最佳人气奖。市博物院一名选手获自治区科普讲解大赛特等奖、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二等奖。全域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全市可持续发展指数、示范区活跃度均跃升至全国第三位。
从“0”到“1”再到更高更强,一切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不只向高向新,数据的背后更是以科技“高度”,守护民生“温度”,助推发展“加速度”。
2025年我们将以科技“突围”为牵引,以建设新质生产力场景应用创新城市为支撑,以打造全国一流创新生态为目标,建设“两城两区三基地”(“两城”:国家创新型城市、新质生产力场景应用创新城市;“两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呼包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基地”:清华全国重点实验室鄂尔多斯基地、乌审旗现代煤化工创新技术中试基地、鄂尔多斯实验室准格尔中试基地),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科技创新上“闯新路、创一流”,为鄂尔多斯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