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市国资委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锚定“闯新路、进前列”,融入全市“三个四”工作任务,守正创新推动市直国有企业实现稳健发展。截至12月底,市直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401亿元,同比增长9%,营业收入369.8亿元,同比增长57.5%,利润15.9亿元,同比增长17%,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及各部门和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全市人民的有力监督,你们宝贵的意见建议,必将持续推动全市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主责主业,力促健康发展。一是持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市直国有企业承担着全市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等工作,我们按照国企职能职责,推动国有资本“三个集中”,形成了传统能源、新能源、城市建设、农牧水务、航空物流、文旅、现代金融、数字经济、人才服务等分工明确、协调发展的十大产业。持续强化在煤炭、煤化工及新能源产业领域的布局,推动国有资本融入全市新质生产力基金的发展,为全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组织市直国有企业与驻地科研院校、科学家开展了2次“握手行动”,建立了常态化联动沟通机制,初步达成合作意向39项。深入实施了“三清零”行动,2024年市直国有企业研发投入达8000多万元,同比增长200%。建成投用北京、上海、深圳、雄安“人才飞地”,成立了氢能投资公司,储能与智能电网、电解水制氢、钠离子储能技术等项目多项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碳中和研究院获评自治区2024年创新型中小企业。三是着力促进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协同发展。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强与民营企业在多个领域的深度合作,为全市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格局,共同应对市场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2024年,市直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成立融合发展企业12户,撬动社会资本45亿元。同时,严格控制企业层级,防止盲目扩张和铺摊子现象,确保国有资源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
二、强化国资监管,完善治理体系。一是扎实推进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针对企业“乱设公司”“乱投资”“乱进人员”等问题,“一企一策”制定了“六定”改革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了企业“主业、机构、员额、薪酬”等工作。全面推行员工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制度,让真正有能力、有干劲的人才脱颖而出。2024年,通过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7人,竞争上岗选拔中层管理人员121人。重新修订差异化绩效考核办法,合理拉开管理人员薪酬差距,集团公司领导薪酬差额最高达1.5倍,经理层成员薪酬差最高达1.3倍,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管理人员的干事热情。二是建立健全国资监管体系。建成“六位一体”智慧国资监管云平台,认真履行“国资监管人”职责,以国资国企云平台为抓手,在投资规划、财务监管、产权管理、考核激励、用工收入、合规管理等方面构建了完整的监督体系,逐步建立全市国资国企监管“一张网”,初步形成“一心多点”穿透式数智化监管格局。三是切实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合规管理体系建设,规范资产的采购、使用、处置等各个环节,防止国有资产的闲置、流失和浪费。同时,加强对国有资产的审计和监督,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2024年,我们成功盘活了7.9万平方米的闲置房产,有效利用了8558万元的闲置资产。
三、优化为民服务,彰显国企担当。2024年,我们以建设民生保障项目为支撑,以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在基本民生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农牧生态等领域加大投资力度,更好为全市人民服务。一是全力做好生产生活保障工作。一年来,市直国资系统始终以服务全市民生保障和经济发展为目标,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年共输送天然气43亿立方米,煤炭销售6438万吨,光伏发电1.9亿千瓦时。保障居民生活用水3200万吨,工业用水6000余万吨。中心城区引黄供水工程建成通水,彻底解决了东胜区20多年用水短缺问题。机场实现旅客吞吐量300万人次,通达城市73个。成立了鄂尔多斯市低空经济开发公司,搭建“低空+N”应用场景,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为全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二是全力推动城市更新及品质提升。完成东胜区70个老旧小区遗留问题整治改造任务,惠及居民3万余户。建成投运全区首个无人驾驶观光车巴士、出租车、货运物流重卡示范项目,引领带动全市智慧交通发展,不仅提升了交通运行效率,还极大地改善了市民的出行体验。三是全力保障城乡运行平稳有序。助力“无废城市”创建,加快推动中心城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深入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医疗废物、工业废渣处置工作,平稳运营旗区10座垃圾填埋及处理场。中心城区建成4处新能源汽车换电站,为市民提供换电服务,日均换电次数达100车次。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消费帮扶专项行动,全年累计销售金额达1300多万元,助力全市乡村振兴,切实帮助农牧民增收致富。
一年来,我们对市民通过“12345”热线反映的关于国资国企发展的9条意见和建议,坚持顶格推进,及时回复办理,切实将听取市民意见、回应市民关切,作为提升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广大市民的期望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全市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投资效益不佳、市场份额占有率不高,民生保障能力不强等问题仍然存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持续加以改进,着力提升国有企业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能力水平,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国资国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