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旗区人民政府,康巴什新区管理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各大企事业单位:
现将《鄂尔多斯市健康城市建设工作计划(2017—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
2017年6月19日
鄂尔多斯市健康城市建设工作计划
(2017—2020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区和全市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及《鄂尔多斯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国际健康城市的决定》(鄂党字〔2012〕19号)要求,进一步深化全市健康城市建设,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健康城市建设之路,确保健康城市建设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保障和促进人的健康”为宗旨,树立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发展理念,深入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着力优化健康服务,积极构建健康社会,努力营造健康环境,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使建设“健康鄂尔多斯”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愿和一致行动。
二、工作目标
到2020年,健康城市的各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保障和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更加健全,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和健康人群协调发展,建成社会和谐、环境友好、安全宜居、人群健康的“健康城市示范区”。
三、工作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健康优先。以促进人的健康为城市发展的首要目标,综合运用各种促进方式,规范公共健康行为,将健康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政策,确保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二)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在健康城市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有效整合各部门和专业机构的行政和技术资源,创新协作联动机制,鼓励、组织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健康城市建设,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坚持城乡统筹,公平共享。拓展和延伸健康城市建设范围,深入推进健康村镇建设,在优化农村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不断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覆盖面,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健康服务和健康管理均等化。
(四)坚持问题导向,有序推进。找准影响不同区域、行业领域和不同人群健康的主要问题,制定实施科学解决方案,定期开展年度和阶段性评估,有序推进健康鄂尔多斯建设。
四、工作任务
(一)优化健康环境
将健康环境、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实施大气、水环境治理,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切实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营造整洁有序、健康宜居的城市环境。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转型,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大力推进全域植绿建绿,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检测、调查、风险评估制度,重点抓好空气、土壤、水污染防治,加强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到2020年,全市植被覆盖度保持在7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超过300天/年。(市环境保护局牵头,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局、市水土保持局等部门配合)
2.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建设智慧城市为契机,深入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提高基础环卫设施建设与服务能力,提升城乡卫生长效管理水平。以爱国卫生活动月、周末清洁日义务劳动和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为抓手,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改善市民生活、工作环境。广泛开展健康社区、健康村镇、健康单位、健康学校、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创建工作,筑牢健康城市建设基础。坚持整体推进、个性发展原则,重点围绕居民关注的热点和需求,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促进行动,探索创新健康社区建设模式。以社区、学校、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为重点,加强职业有害因素和各类职业病预防,着力营造有益于健康的良好环境。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健康镇村建设,引导农牧民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突出示范带动作用,推广和普及健康生活理念,推进健康步道、健康公园等建设,积极举办健康单位、健康场所评选活动。(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牵头,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市委农村牧区工作部等部门配合)
3.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积极开展城市环境提升工程,重点加强城市道路、建筑立面、城市绿化、户外广告、灯光夜景等方面的设计和整治。优化城市社区和居住小区环境,实施危旧房改造工程,完善绿化、净化、亮化长效管理机制。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适应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的新形势,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原则,结合移民工程,引导农牧民向就近城镇和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迁移集聚。加强农村牧区清洁能源的推广和使用,实施一批光伏新村项目,提高苏木乡镇天然气覆盖率,建设绿色、低碳新型村庄。深入推进农村牧区环境综合整治,到2020年,实现全市90%的苏木乡镇、嘎查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牵头,市委农村牧区工作部、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等部门配合)
4.提升城镇宜居宜业水平。建设和完善优质、高效、便利的出行、购物、医疗、教育、文化、娱乐、健身、休闲等生活服务网络。优化社区生活设施布局,健全社区养老中心、综合商业市场、便民店、餐饮场所和休闲娱乐运动等设施,打造“10分钟消费便利圈”“10分钟健康文化服务圈”。优化城乡公交线路,加快公共交通项目建设,提高出租车文明经营水平,完善低成本、高效率的城镇出行体系。统筹规划建设供电、通信、给排水、供热、燃气、中水利用等地下管网,加强城市综合防护和人防设施建设,促进地下、地上空间配套开发利用,到2020年末,全市人均市政道路面积达到52平方米以上、城镇燃气普及率达到9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实施一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街巷硬化和城市亮化、绿化、美化工程,完善城镇生态圈、绿地系统,建设“海绵城市”,全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33平方米。(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牵头,市教育局、市交通运输局、市规划局等部门配合)
(二)构建健康社会
将健康融入基本公共服务政策体系中,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切实增强全市人民的安全觥⑿腋8泻突竦酶小/P>
1.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社会就业、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着力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覆盖面。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优质均衡发展基础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强化特殊教育发展水平。实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计划和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的就业工作。完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生活补助标准。全力推进棚户区改造,构建由棚户区改造拆迁安置房和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市民政局、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市教育局等部门配合)
2.提高社会保障质量。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引导各类参保单位和符合条件的人员长期参保。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发挥医保控费作用。推行跨地区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补充工伤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到2020年,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5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8.47万人,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3万人、26万人和24万人。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药品质量安全、供应及时。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推进大病保险城乡统筹,落实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管理政策,逐步提高医疗保险待遇和保障范围。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水平提高到1000元,逐步缩小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实际报销受益差距,推进资金筹集、报销政策、结算流程等方面的城乡统筹和“三保合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扶贫开发办公室等部门配合)
3.构建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深入开展平安鄂尔多斯建设,围绕社会治安、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广泛开展传染病、职业病防控、灾害避险、自我防护、自救互救等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推进突发事件卫生应急监测预警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加强食品药品监管队伍、基础设施、技术装备建设,提升食品药品综合管理水平。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机制,实行最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制,全面提升监管效能,防范重特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发生。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食品药品生产流通全过程可追溯体系、快速准确的安全应急处理体系、严格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体系和现代食品药品企业的信用体系。到2020年,全面完成食品药品安全内蒙古建设指标任务,建成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健全企业自查自改为主、政府督办的隐患排查治理机制,督促生产企业主动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加强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消防、建筑施工、矿山、油气管网等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治理。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综合信息化试点应用,构建安全生产网络化综合监管系统。(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牵头,市公安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部门配合)
4.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健全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统筹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等工作,完善低保动态管理机制,逐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切实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继续实施“明天计划”“重生行动”和流浪儿童救助保护项目,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完善残疾人治疗、康复、教育、就业等政策。进一步提高城镇“三无”人员和文革“三民”生活补助标准。合理整合现有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资源,不断提高敬老院管理服务水平和入住率。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筹集慈善资金,统筹推进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福利事业,全市福利机构床位数达到13500张。(市民政局牵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部门配合)
(三)培育健康人群
以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为目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持续加强控烟力度,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为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1.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全面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实施“新家庭”计划,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深入推进“好宝宝鄂尔多斯行动”,实施出生缺陷防治系列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完善生育服务体系,加强健康教育、优生咨询、高危人群生育指导、孕前筛查等服务工作,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到2020年,产前筛查率达到90%以上,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到90%以上,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9.5/10万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觯ㄊ形郎图苹被崆M罚薪逃帧⑹懈九匣岬炔棵排浜希/P>
2.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强化群众性体育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各级体育协会,引导社会体育组织、团体兴办体育事业。大力开展农村、社区、企业体育活动,鼓励苏木乡镇、社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期开展适合自身特点的体育赛事。筹划举办全市运动会,并形成周期定制,支持举办各类竞技体育比赛,提高赛事竞技水平。以足球改革试点为契机,大力开展群众足球活动,鼓励社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期开展足球赛事。加快完善城乡体育设施建设,推动已建成体育场馆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多元化经营,提高设施利用率。(市体育局牵头,市教育局、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等部门配合)
3.加大烟草控制力度。积极开展控烟宣传教育,提高市民对烟草危害的认识,努力形成不吸烟、不敬烟、不劝烟的社会风气。积极做好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工作,严格落实不向未成年人售烟的法律法规。严格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建立公共场所控烟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推行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禁烟。积极创建无烟医疗卫生机构、无烟学校、无烟单位等无烟场所,加大对违法吸烟者和经营管理者的处罚力度。推广戒烟门诊和戒烟热线服务,加强控烟干预力度。(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等部门配合)
4.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定期监测和评估市民健康素养,加强对重点人群、特殊人群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和干预。引导居民建立平衡膳食、适量运动、合理作息、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增强群众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加大膳食控油、控盐宣传力度,降低市民日常饮食油盐摄入量。支持社区、学校、单位和公共场所开展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形成支持健康生活方式的立体环境。(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体育局等部门配合)
(四)提升健康服务
以解决群众主要健康问题为导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强疾病防控能力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和养老服务业,着力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
1.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统筹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全面规划中心城区卫生服务体系和现有医疗卫生机构,控制新增设施,整合存量,切实提高现有卫生资源利用率和卫生服务绩效。完善公共医疗服务体系,中心城区重点建设综合性医院及中医院、蒙医院和传染病院、精神卫生中心,其它旗重点加强旗、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到2020年,基本建立全市“固定+流动”相结合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苏木乡镇卫生院建设、诊疗装备达到国家标准,每个行政村都有医疗点,城市每个街道都有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旗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全市常住人口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6.3张、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数达到0.83人,医护比达到1:1。(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牵头,市规划局等部门配合)
2.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快医院结构调整,推进特色办医,努力打造优势专科。加强综合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推动城镇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大力提升基层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能力,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就医格局。积极推行以全科医生为主导的家庭签约式服务,开展基层预约挂号,到2020年预约转诊占门诊就诊量比例达到20%以上。依托硬件优势,推动各级医院与国内知名院校联合办学办医,建设知名专科。鼓励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高端、紧缺医疗服务。加强医疗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强公立医院骨干医师培训,实施专科特设岗位计划。引进一批医疗高层次人才,建设一批自治区领先学科,培育一批自治区级名医和学科带头人。进一步提高医疗信息化水平,加强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完善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监护等远程医疗服务。(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牵头,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局等部门配合)
3.大力发展蒙中医药事业。加强蒙中医医疗机构和医药专业队伍建设,完善覆盖城乡的蒙中医药医疗服务网络。加强蒙中医临床学科、实验室、名医工作室建设,建立蒙中医药“治未病”中心,构建集预防、治疗、康复、养生保健于一体的蒙中医药预防治疗保健服务体系。推进蒙药开发和蒙药剂型创新,提高蒙药标准化程度。促进各级蒙中医院与养老、残疾人康复等机构的合作,加强蒙中医药对外交流。(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牵头,市民政局、市残疾人联合会等部门配合)
4.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公共养老机构建设,建成市社会福利中心,全市40%以上的社区建立老年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牧区互助养老幸福院达到30家,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服务设施,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建立“12349”社区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力争“十三五”时期实现社区、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全覆盖。大力倡导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完善老年优待政策和高龄老人津贴等福利制度。(市民政局牵头,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部门配合)
5.增强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职业卫生、应急救治、120指挥系统、采供血和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能力建设,强化资源共享、协调互动。大力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实施“互联网+人口健康”项目,建立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全员人口信息为重点的人口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居民健康管理,加大重大传染病的监测和预警。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城乡急救体系建设。完善城乡医疗机构对口支援的长效机制,推动综合医院在农牧区卫生院挂钩设点,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牵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部门配合)
(五)发展健康产业
以“培育新兴产业,提升城市品位,拓展消费领域”为主线,促进健康产业与养老、旅游、互联网、体育、食品等融合,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健康需求。
1.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产业。积极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业,依托现有场馆资源大力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打造大型赛会及赛车、赛马等具有国内影响力的赛事,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商业性赛事,鼓励企业赞助体育赛事。推进有条件的运动项目职业化进程,支持社会资本投资职业俱乐部。吸引大型体育经营公司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培育体育中介市场,支持社会资本兴办体育中介机构,发挥其在运动员流动、赛事推广、赞助商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拓展体育咨询、体育策划、产权交易、品牌管理、公关服务等新型代理业务。(体育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等部门配合)
2.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推进自治区健康养老服务业改革试点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育医疗护理、健康检测、卫生保健、康复护理等健康服务业机构和项目。充分发挥中蒙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大力发展中蒙医医疗保健服务业。加强健康管理教育与培训,加快健康体检行业的规模化与产业化进程。支持发展健康服务机构,推动健康咨询、健康保险与健康服务融合发展。依托国家市场化养老试点建设,发挥气候、环境和存量房优势,着力把东胜区打造成为集养老、康复、养生、旅居“四位一体”的健康养老产业集聚区。鼓励社会力量建设疗养院、康复护理院、养老保健院、老年互助院、临终关怀院等养老产业设施,支持社会组织发展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等居家养老服务,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搭建居家养老信息平台。加强健康养老专业培训机构和人力资源建设,提高健康养老服务水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牵头,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配合)
3.大力发展健康旅游产业。充分发挥我市独特的地域、气候、民族特色和蒙中医药资源优势,鼓励企业开发蒙中医药保健产品,大力开展药浴、药膳、保健按摩、康复理疗等传统养生保健服务项目。培育国内知名的蒙中医药品牌和服务机构,支持蒙中医药企业标准联盟发展;三年内,建成国家蒙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建成恩格贝生态示范区、仕博健康城、巴图湾养生馆、阿吉泰健康养生园等一批蒙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推动建成内蒙古佛教文化博物馆、碧海阳光温泉旅游区蒙医药浴园、鑫海疗养院等蒙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项目。集中打造康巴什—达拉特旗万通水世界—恩格贝、康巴什—碧海阳光—布龙湖和康巴什—察罕苏力德—萨拉乌苏等蒙中医药健康旅游精品线路。针对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不同消费人群,推出不同类型的蒙中医药产品和保健服务,如灸疗、正骨、酸马奶疗法、正脑术、药浴疗法等蒙医特色疗法,建设一批集休闲、医疗、养生、旅游于一体的蒙中医药健康养生馆。在全市加快推行旅游标准化建设工作。着力培育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的龙头旅游企业,形成一批知名品牌。(市旅游局、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牵头,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等部门配合)
4.大力发展健康食品产业。依托我市环境条件及绿色纯天然的农牧业条件,发展沙棘、杏仁露饮品、甘草制品、螺旋藻产品、蒙中药材、奶制品、特色肉食保健品等,推进地方特色保健品研发和应用,促进地方特色健康食品行业规范化、品质化发展,培育一批国内知名品牌。积极整合旗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全力推进旗区区域性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和苏木乡镇食品快检能力建设,积极利用第三方:验检测力量,不断满足食品监管和产业发展需要。加快推进健康食品监管信息化建设,建立统一的健康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实现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身份可查验,食品基础和流通信息可追溯,企业和产品信用可积累、可查询,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实时监控。支持食品生产企业升级改造,扶持食品诚信经营企业发展连锁配送,向农村牧区延伸网点。重点扶持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加工基地项目,保障食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结合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在全市创建一批食品药品安全“示范街”“示范店”。支持食品企业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一批健康食品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牵头,市农牧业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部门配合)
5.大力发展智慧健康产业。“十三五”期间,建立健康大数据中心,应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逐步在慢病监测、体育锻炼、饮食习惯等方面实现全程跟踪服务和居民自我健康管理。发展智慧健康便民惠民服务,推广健康医疗物联网和移动应用程序应用,大力推进互联网健康咨询、网上预约分诊、移动支付和检查检验结果查询、随访跟踪等应用。推进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移动应用等产生的数据资源接入大数据中心进程。推动实施“互联网+健康”行动计划,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催生更多的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完善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大力推进面向基层、偏远地区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城市大医院优质的医疗服务。建立全民电子健康档案和跨部门健康数据共享机制,实现与医保、社保、民政等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共用。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开发功能完整、安全高效的健康保险信息系统。2017年在东胜区、康巴什区、伊金霍洛旗城市核心区建设互联网+全民健康管理平台,全面监测、评估居民健康,逐步实现全体居民的个性化健康管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配合)
(六)营造健康文化
1.全面普及健康知识。强化鄂尔多斯电视台、鄂尔多斯日报等重要媒体健康教育功能,加强学校、医院等各类社会公益性健康教育平台建设,定期举办“国医名师大讲堂”“健康鄂尔多斯大讲堂”,继续办好“健康鄂尔多斯”每周专栏电视节目,邀请国家、自治区健康养生专家、名蒙中医药专家,采取开放式讲座,结合现场问答的方式,切实服务广大老百姓。(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等部门配合)
2.充分挖掘蒙中医药健康文化。努力建成以“慢病防治、养生保健、药膳食疗”为核心的蒙中医药文化养生服务基地。深入开展那达慕健康养生活动,举办鄂尔多斯蒙中医药养生保健诊疗节、蒙中医药特色疗法体验周等活动,让居民在吃、喝、玩、乐的同时,形成健康养生生活方式。在健康养老产业园区或旅游景区建设蒙医药文化体验中心。加强蒙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保护工程建设,提高全社会蒙中医药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牵头,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市旅游局等部门配合)
3.大力繁荣健康文化。推出1—2部反映鄂尔多斯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成就和“救死扶伤”优秀人文品格的影视剧作品,讲好鄂尔多斯故事。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呼包鄂协同发展”大局,深入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对外健康文化交流,结合文化创意大会等大型活动,举办国际性健康论坛等健康文化活动。(市委宣传部牵头,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等部门配合)
4.打造十分钟健康文化服务圈。以巩固完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健全公共文化卫生设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卫生健康服务融合发展,全面完善打造“十分钟健康文化服务圈”(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牵头,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市教育局等部门配合)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把健康城市建设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健康城市工作体制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配套措施和支持性政策。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建立各级各部门全面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任务,健全信息沟通和会商机制,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实到位。各部门要及时将工作进展情况报送市建设健康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建设健康: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定期召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不断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工作。
(二)创新投入方式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投入机制。市、旗区两级财政加大投入,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健康城市建设项目,拓宽资金渠道,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提升健康城市建设财政保障能力,各级财政根据年初工作计划和任务,将建设健康城市所需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对健康城市建设实行项目化管理,建立资金核拨、成效评估相统一的管理机制,力争资金效益最大化。
(三)提高社会参与
紧抓世界卫生日、世界无烟日、爱国卫生月等活动,大力开展面向全社会成员的健康公益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参与建设健康城市的积极性。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广泛听取公众意见,注重兼顾不同群体的健康权益。发挥新闻媒体、行业类媒体、健康类媒体及政府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舆论引导、健康科普、信息公开、行为互动等作用,积极传播健康生活理念,引导社会公众以各种方式支持、参与建设健康城市。鼓励和扶持非政府组织、群众团体、志愿者队伍等在健康城市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拓展交流合作
加强与先进地区间的交流,分享经验,促进健康城市建设水平,加强与国际健康城市机构和组织的联系,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
(五)加强监测评估
对照本计划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完善健康城市建设监测体系,建立动态监测和反馈机制,提高监测分析的及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由市建设健康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或第三方专业机构,切实做好计划的年度监测评估,完善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机制。不断完善健康城市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探索建立市民健康行为监测系统。注重对健康城市建设过程中相关前沿理论的运用和重点项目的课题研究,深入分析项目实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强对监测评估数据的利用,为健康城市建设后续工作提供依据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