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官方微信

首页>公开>乡村振兴
村里来了“新村民” ——市公路管理局驻村工作队帮扶纪实
发布时间:2018-08-03 09:57:11      作者:张旭      来源:      【  保存
  打印       
分享到:
       

仲夏时节,瓜果飘香。正在田间劳作的达旗王爱召镇王爱召村村民告诉记者:“党的政策好啊,市公路管理局的驻村干部在村里租了房子,住到我们村带着我们干,而且给我们架通电线,让我们的土地得到有效灌溉,我们感谢他们!”的确如此。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市公路管理局帮扶王爱召村,积极为该村办实事、办好事、办群众满意的民心事,真正让帮扶村富起来,让贫困户乐起来。

驻村帮扶出实招

王爱召村位于达拉特旗东南部,距树林召镇17公里。全村共有8个生产合作社,以井灌为主。过去该村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勤勤恳恳的王爱召村人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农耕劳作是村里人的主要经济来源。

今年3月,王爱召村来了3个 “新村民”,他们是市公路管理局的驻村帮扶工作队。全市精准脱贫三年攻坚行动动员培训大会召开后,市公路管理局第一时间召开党组扩大会议,安排部署脱贫攻坚和驻村相关事宜。“精准扶贫不是搞简单的发钱、发物,要立足长远,更多在扶观念、扶能力、扶产业等方面下硬功夫、苦功夫,尽最大气力改善王爱召村面貌,早日走向富裕。”市公路管理局局长陈龙字字铿锵、掷地有声。为此,市公路管理局按照“政治素质过硬、协调能力较强、工作作风扎实、适应农村工作”的标准,选拔3名思想素质高、工作能力强、谋事思维开阔的精兵强将组成驻村工作队,在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张有生的带领下,驻村工作队把精准扶贫作为重中之重,摸民情、解民忧、惠民生,积极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为当地乡亲脱贫谋出路,王爱召村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一个靠天吃饭、收入较为单一的贫困村,通过什么来促进发展?王爱召村虽然靠近黄河,但该村土地大部分靠井灌。灌溉难是制约该村产业发展的“拦路虎”。经过摸排调查和管理局领导班子多次调研,发现该村四社、五社有三眼机井因没电导致1300多亩土地浇不上水,有可能绝收。

今年春耕前,在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管理局购置1900米电缆,为该村的三眼机井上了电,1300多亩耕地灌溉有了保障,每亩稳定增收600元,惠及200多人80多户,年底实现总体增收70多万元,人均增收约3900多元。

现在,成片绿油油的玉米秆在风中摇曳,1300多亩玉米喜获丰收。

“村子穷不穷,就看路通不通”。工作队发现,进村的道路年久失修,多处路面破损见坑,下雨天就成了泥巴路,出行困难。而且有三处约5.5公里的断头路。

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修路已成为村民们的迫切要求。为此,工作队充分发挥自身公路建设管理的优势,积极联系协调市旗两级交通部门,现已完成前期现场勘察踩线工作,力争早日修通这5.5公里的道路。

精准扶贫见实效

“崭新明亮的新居,四通八达的水泥路。而且发展养殖业,与以前相比,我家的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困户苗德义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

苗德义全家2口人,妻子张改芬患淋巴癌导致家庭生活一直困难。市公路管理局局长陈龙帮扶他家。是今年新识别的贫困户。

说起他家的变化,苗德义对管理局的帮扶赞不绝口。“我家现有5头猪,是管理局给我家买的,买来的时候就是半大的猪,现在出栏杀个200来斤没问题。我现在有信心搞好养殖业。”

为了让苗德义尽快脱贫,驻村工作队为其制定了详细的帮扶计划:按照“企业+党支部+合作组织+农户(贫困户)”的产业扶持模式,协调每人4000元产业扶持资金,共8000元,以资金入

转载声明:转载请注明出处并做回链

主办: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

承办:鄂尔多斯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1506000004     蒙ICP17002409号-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7-8581170(工作时间)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

邮箱:ordosxxbs@163.com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