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今日关注

“沙柳书记”的幸福事业

2024-04-24 09:06:00 《鄂尔多斯日报》

  “有人叫我‘沙柳书记’,有人说我能把沙柳条变成‘金条条’,我干的事业确实跟沙柳有关,因为它能让村民们过上幸福日子。”谈起沙柳,刘二飞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刘二飞是乌审旗图克镇乌兰什巴台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因为成天与沙柳打交道,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沙柳书记”。

  “沙柳书记”与沙柳结缘,时间要追溯到6年前。2018年6月,刘二飞当选乌兰什巴台村党支部书记,那时的乌兰什巴台村是出了名的“贫困村、落后村、空壳村”,怎么建设美丽乡村,发展村集体经济,成为刘二飞上任后的第一道难题。

  要想富,先种树,与这片土地的大多数人一样,刘二飞对治沙植树有着格外执着的念头,而沙柳因为好存活、耐干旱,于是成为了刘二飞的“首选”。“种树、种树,一直在种树……”一把铁锹,点滴汗水,刘二飞带领村民们向沙地进军种植沙柳,他凭着踏实肯干的精神赢得了村民们的拥护。乌兰什巴台村也在“绿色复兴”的实践中种植了近15000亩沙柳,万亩黄沙实现复绿。

  随着生态持续改善,向沙地要效益,让老百姓“绿富同兴”成为摆在刘二飞面前的又一道“关卡”。一次外出考察,他第一次了解到“生物质颗粒燃料”这一新名词,生物质颗粒燃料是林业废料经过粉碎后压制成型的一种清洁能源。“林业肥料!这东西我们可不多的是吗,原来‘宝藏’就藏在我们身边。”一个大胆的念头逐渐在他脑海里浮现。

  作为防风固沙的主要植物,乌审旗共有沙柳180万亩,为了保障沙柳更好生长,每3至5年就要进行平茬,平茬后的沙柳没有太大用处反而成了老百姓的负担。“现在可以通过科技方法将平茬下来的沙柳制成生物质颗粒燃料,既能保护生态环境还能增加村集体收益,带动农牧民致富,达到共赢的局面。”刘二飞说。

  说干就干。2019年,在多方帮助扶持下,刘二飞带领村民们建起全市第一家生物质颗粒厂,村民可以将自家地里的平茬沙柳售卖给颗粒厂“分红”。短短几年间,这座年产2万吨的生物质颗粒厂已回收利用周边沙柳70多万亩,辐射带动2000多户农牧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户均增收3000—5000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万元增长到2.5万元,村集体经济从2018年的“零收入”增长到1315.8万元。曾经的“后进村”成为如今的“后劲儿村”,走出了一条“党建+生态+产业”的共富路。

  腰包鼓了,村民笑了,昔日贫瘠荒漠的小乡村,如今通过沙柳实现“振兴梦”,乡村产业发展从被动“输血”向主动“造血”转变。乌兰什巴台村更是获评为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不仅如此,刘二飞还依托驻地工矿企业优势,在村子里建起劳保手套厂,为村集体增加经营性收入113万元,让130名村民就地就业。年年有分红,户户有钱赚,家家乐开怀,乌兰什巴台村如今村美民富。

  “联”出共富因子,“链”起增收产业,刘二飞还将目光投向周边乡镇,带领村干部们创新“抱团发展”模式,带动周边20多个嘎查村,通过资金入股、资源共享、产业互补等多种方式结对帮扶共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组成“共富联盟”,扎实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

  谈及下一步发展,刘二飞眼中多了一份坚毅,那是对乡村振兴的信心,更是对打好毛乌素沙地歼灭战的决心。

  “我要当好村民们的‘沙柳书记’,继续扩大生物质颗粒厂的产值产能,不断延长产业链,同时做好生态保护工作,播绿锁黄、沙里淘金,让村民的生活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刘二飞说。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凌禹 折海军 郝梦城 苑雪璐 张浩 张萌 好斯毕力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