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解决突出问题为导向,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我们要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持之以恒抓整改、抓治理、抓保护,巩固拓展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一要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精心组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实施好沿黄生态廊道建设,系统推进流域河道治理和水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改善遗鸥湿地生态功能,不断提升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二要强化生态综合治理。严格落实“四水四定”要求,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统筹做好黄河支流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水土流失治理、防风固沙、退化土地治理。深入推进矿区环境整治提升,加大矿山治理修复,高标准建设绿色矿山,率先完成绿色矿山全覆盖。三要精准推进防污治污。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重污染行业规模控制,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加强农用地保护利用和建设用地污染防治,打造“无废城市”。从严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通报问题整改,坚决减存量、防增量,以问题整改倒逼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
坚持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底色,持续推动产业全面绿色转型。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我们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倒逼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牵引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一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部署,探索符合东胜实际的碳排放达峰路径,加快能源、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降低碳排放强度,加快构筑绿色低碳现代产业体系。坚持节能减排与零碳能源替代同步发力,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和环境治理型等碳中和产业,培育壮大“双碳”关联产业新动能。二要推动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深入实施项目攻坚行动,全力开展敲门招商、产业链招商,围绕新能源汽车制造、电池生产及回收、正负极材料生产、风机叶片及光伏组件制造产业,全力引进建设一批绿色低碳、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好项目,不断壮大“风光氢储车”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全力推进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开发利用,充分利用露天煤矿复垦区、采煤沉陷区,合理布局电源点、送变电站、储能设施、充电桩,有序实施光伏基地、新能源重卡矿卡替代工程等项目,加快培育壮大光伏、风能、氢储等上下游产业链。全面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加快布局建设新能源陆港及充换电站项目,推广“新能源重卡+充换电站+甩箱”的煤炭储运共享模式,打造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现代煤炭运输体系。三要全面挖掘绿色发展潜力。大力发展“碳汇经济”,统筹谋划绿能置换和碳汇资源储备,打造碳汇产业链。有序推进生态产业化,将矿山治理与复垦土地利用、生态修复、乡村振兴、特色旅游和产业发展等统筹结合起来,以产业带生态,以生态促产业,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绿色产业,不断提升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深化绿色城市建设,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形成崇尚生态文明、共促绿色发展的社会风尚。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我们将坚持慎终如始,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标准不降,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奋力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东胜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