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建提复字〔2024〕327号 签发人:黄彦彰
常美丽代表:
您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的建议》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出台政策、产业协同与增强地方特色方面
近年来,我市积极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到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工作中,先后扶持打造伊金霍洛旗查干锡力度假村、达拉特旗赵大剪剪纸文化大院等非遗场所,依托蒙古象棋、鄂尔多斯服饰、剪纸、鄂尔多斯民间布衣、烙画制作技艺等70多项市级以上非遗项目,让游客“走进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2019年至今,共接待非遗展示体验人数258000余人次,带动农牧民就业600人以上。2023年我市伊金霍洛旗苏布尔嘎镇苏布尔嘎嘎查、达拉特旗树林召镇东海心村被评为首批自治区级非遗特色村镇;乌审旗非遗大院被评为自治区首批非遗特色街区。目前,我市正在组织开展旗区级和市级非遗特色村镇、街区申报评定工作。伊金霍洛旗苏布尔嘎镇苏布尔嘎嘎查内,包括鄂尔多斯婚礼、蒙古包制作技艺、炒米加工技艺、蒙古鹿棋、传统服饰等非遗项目,集非遗展示演绎、制作经营、研学交流于一体;乌审旗非遗大院内设有传统工艺工作室、非遗展厅及户外展台及20余家商户,不断丰富文化业态;达拉特旗树林召镇东海心村开设了造纸术、印刷术、非遗手工等非遗研学课程和石磨、活字印刷、古法造纸等体验课程,将教学和游戏融为一体,在学中玩、玩中学,实现非遗保护,促进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二、关于积极探索“非遗+”模式方面
一是不断探索“非遗+美食”新路径。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非遗年货节中,我市蜂蜜采集技艺、风干羊肉、乌审枣饼、碗托等具有非遗特色的农产品亮相,受到嘉宾和消费者一致好评,并实现可观销售额,进一步提升了我市非遗美食影响力。二是不断丰富“非遗+教育”“非遗+研学”新内涵。近年来,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进乡村、进企业、进机关6进活动,共计200余次,通过传承人授课方式,普及非遗知识,真正实现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严格按照《中小学德育指南》要求,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做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融入到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常规活动中。实施非遗保护传承“千校万户”计划,在中小学开设传统体育艺术课程,推动《漫瀚调知识读本》《草原智慧》《蒙古书法教材系列综述》等非遗乡土教材进课堂。在鄂托克前旗民族职业高中等院校,与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联合开设乐器等专业。在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设立“非遗保护中心”,开设鄂尔多斯短调、长调等艺术课程,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师生心灵。通过各项非遗活动,不断推动非遗与旅游、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及体育领域的融合发展。开发推出“鄂尔多斯非遗地图”小程序,在鄂尔多斯文化云推出非遗数字展厅,让民众更加便捷了解鄂尔多斯非遗资源。
三、关于加强对精神类文化遗产内涵转化等方面
近年来,我市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国品牌日、乡村文化旅游节等契机,组织开展非遗集中进景区、进乡村展示交流活动。2018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展了首届天骄非遗节、“天骄文化 非遗年味”邀请展、非遗技艺大秀场、“珠拉格”非遗展、札萨克“村跑”非遗展等100多场活动,共邀请区内外传承人900多人次,进行非遗项目展示体验、展览展销活动。以非遗项目为载体,将非遗带进千家万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创新保护方式,推动数字化建设,加强建档保护。完善全市非遗电子档案,国家、自治区、市、旗区四级名录及代表性传承人等所有文字材料、照片档案和录音录像全部录入转换为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电子数据资料达到30TB以上,为非遗保护传承夯实数据资源基础。启动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记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技艺技能全过程和口述史,目前已完成8期记录工作,保存非遗珍贵材料。
四、关于健全完善传承人制度方面
我市严格按照国家、自治区相关要求对传承人进行认定、管理与评估,出台《鄂尔多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定办法》(鄂府发〔2011〕67号),2013年开始在自治区率先安排非遗专项资金用于资助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市级传承人每人每年给予5000元补助,为我市非遗保护工作的科学、有序、高效开展提供强有力有力政策和制度保障。目前,全市已进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训15余次,包括鄂尔多斯服饰、皮雕、鄂尔多斯刺绣等项目,培训人数达855人。
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
2024年8月6日
(联系人:李冲辉;联系电话:0477-8589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