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锦旗,自治区级贫困旗,全市扶贫开发示范区。
过去五年,杭锦旗广大干部群众在扶贫脱贫之路上爬坡过坎,交出了一份抢眼的成绩单: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39453人降至2015年底的8954人;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14258元;贫困地区更是借“十个全覆盖”之力使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发展后劲明显增强,这也增强了杭锦旗摘掉贫困帽、打好转型仗的信心和决心。
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和支持,让处于脱贫攻坚“啃硬骨头”阶段的杭锦旗信心百倍、干劲十足。
深入摸底,精准识别。选派135个旗直帮扶部门、76个驻嘎查村工作队、3965名干部职工逐村逐户开展调查摸底、建档立卡、编制规划,形成“一村一规一档案,一户三表一台账”档案管理机制。运用现代通信、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衔接土地确权换证、林地管理、电子商务终端系统的精准扶贫信息管理系统,提升贫困人口动态化、信息化管理水平,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强化责任,精心组织。坚持旗委领导、政府实施、社会参与、农牧民主体,建立每个嘎查村落实1个帮扶单位、1支驻村工作队、1名第一书记,县级、科级领导结对帮扶2户贫困户、其余干部职工结对帮扶1户贫困户的帮扶责任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创新工作,精确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整合力量、统筹推进,确保人员、项目精准到位,工程、项目按时完成,投入各级扶贫项目资金3.4亿元、专项资金8亿元,大力推进各项扶贫工程建设,做到帮扶项目、帮扶措施、帮扶人员全覆盖。
站在“十三五”开局之年这个新的历史坐标上,如何开拓扶贫开发新天地?
“2016年全旗国家级标准贫困人口3012人稳定脱贫,自治区建档立卡贫困嘎查村摘帽,退出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旗;全市低保线以下贫困人口下降30%,脱贫1783人。”旗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再次吹响了脱贫攻坚冲锋号。
面对新一轮的“大考”,杭锦旗思路明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脱贫攻坚,关键靠发展增收致富产业。今年杭锦旗将继续把产业发展作为根本,在扶贫之路上奋进。
突出面上带动,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实施农牧业三年发展规划和“一带五区”发展战略,建设130万只肉羊养殖基地、130万只绒山羊养殖基地、5万头肉牛养殖基地、10万口生猪养殖基地、1000万羽肉鸡养殖基地、1000万棒食用菌生产基地,培育壮大五大产业,扶持贫困人口1603户、4372人,人均增收5000元。
突出点上突破,狠抓到户特色种养殖项目。在原四十里梁、胜利等退耕还林项目区发展林下经济,依托蒙鑫天地园和绿美生猪养殖合作社等龙头企业,扶持生猪养殖贫困户160户、433人,肉鸡养殖贫困户149户、403人。塔然高勒丘陵沟壑区依托羚丰养殖合作社扶持绒山羊养殖贫困户212户、575人。锡尼镇、伊和乌素苏木等荒漠化草原区推进家庭牧场建设,扶持绒山羊养殖贫困户455户、1266人,肉牛养殖贫困户94户、254人。沿河地区依托蒙羊等龙头企业发展肉羊养殖业,扶持肉羊养殖贫困户533户、1441人。
突出龙头引领,完善龙头企业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重点把塔然高勒10万只肉羊场等9个肉羊集中化养殖场打造成为集产业扶贫、人畜分离、发展村集体经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于一体的示范带动项目。建立“贫困户+项目公司+项目+资本”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201户500名贫困人口增收。
基础设施落后仍是杭锦旗贫困地区的短板,特别是在梁外地区,水电路讯条件滞后的